首页 一对一大师起名 宝宝起名 八字起名 诗词取名 成人改名 测名打分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英文名 名字大全 康熙字典 起名知识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时间:2015-11-25 22:02 分类:节日习俗 作者:阿杂 咨询大师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在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很多大多数人都不怎么熟悉的古老民族,他们虽然不像汉族那样人口众多。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惯。乌孜别克族族人很注重礼节,平常见面都要热情问候。虽然人口稀少分布聚散,但是乌孜别克族人很团结,他们朴实热情。大家是不是也对乌孜别克族这个民族感兴趣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跟着小编去了解下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惯吧。

乌孜别克族介绍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居住分散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 尊重老人是乌孜别克人良好的传统,吃饭时要请老人坐上座,走路要让老人先行,相聚时请老人先说话。乌孜别克族还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要热情招待。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祖先是粟特人、花剌子模人,马萨盖特人,突厥人等,后来发展成为乌孜别克人。这其中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14世纪时期 金帐汗国的统治者——苏丹··乌孜别克汗,《元史》上称月即别、月祖别。当时乌孜别克汗的国家非常强大,乌孜别克汗对他的汗国管理很严,军队也很 有名,所以周边的人们他的国家叫做乌兹别克汗国,把他的国民叫做乌兹别克人。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曾在军事、经济、文化、政治、史学、艺术等方面创造过卓越的成就。乌孜别克族属于高加索人种和亚洲 人种的混合型,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即图兰人种,是过渡人种。现代乌孜别克族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斯坦等 国家和中国的新疆尔自治区。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车和叶城,奇台、吉木萨尔、木垒县乌孜别克族 乡。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一般通用尔语、哈萨克语。

乌孜别克族语言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孜别克文是以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族文化

乌孜别克族的民间文学极为丰富,叙事长诗《帕尔哈德与希琳》等流传广泛。乐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乌孜别克人绝大多数人从事商业、手工业。少数居住在新疆北部的乌孜别克人从事畜牧业。 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有独它尔和弹布尔。民间音乐的曲调婉转曲折,优美动人。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

乌孜别克族音乐文化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喜爱歌舞的民族,他们的传统音乐内容丰富,有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古典音乐等许多种;传统乐器有“都塔尔”、“斜格乃”、“热瓦甫”、“弹布尔”等弹拨乐器以及手鼓、撒帕依等打击乐器等,表演时弹唱,表达情感十分自如。

乌孜别克族能歌善舞,传统音乐曲调优美、节奏明快、韵律婉转,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形式,民间说唱也十分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黑眉毛的姑娘》、《埃尔帕米希》、《古鲁黑拉·苏勒坦》等最为流行。有歌必有舞,乌孜别克族舞蹈优美轻快而富于变化,舞姿舒展,展示浓郁西域风情的《阿伊江》、《乌帕尔》、《塔纳瓦尔》、《哈拉增》等民间舞蹈最为流传。

乌孜别克族的民歌

歌曲:黑眉毛的姑娘
编曲:张磊
歌词大意:
(小伙子)你的眉毛黑又黑,
亲爱的姑娘(亚里亚)露出来让我看一看。
亲爱的姑娘(亚里亚)露出来让我看一看。
亲爱的姑娘(亚里亚)
(姑娘)看我的眉毛做什么?
亲爱的哥哥(亚里亚)燕子有一双黑翅膀。
亲爱的哥哥(亚里亚)你和我不是见过吗?
(小伙子)你的脸蛋红又红,
亲爱的姑娘(亚里亚)露出来让我看一看。
亲爱的姑娘(亚里亚)露出来让我看一看。
亲爱的姑娘(亚里亚)
(姑娘)看我的脸蛋做什么?
亲爱的哥哥(亚里亚)巴扎上卖的小圆馕。
亲爱的姑娘(亚里亚)你和我不是见过吗?
亲爱的哥哥(亚里亚)

乌孜别克族简介
乌孜别克族,也称乌兹别克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从世界范围看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中文资料里把居住于中国境内的叫做乌孜别克族,居住于中国之外的叫做乌兹别克族,但是在英、俄、法、德等语言里只有一个称呼),英文:Uzbeks,乌兹别克语:O`zbeklar(O`z=自己,bek=贵族,这是一个突厥语词汇,加在一起就是自己当家做主,自己做贵族,不受外人欺负)

历史
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时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17世纪以后,不少商人随着经商活动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


乌孜别克族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乌孜别克族对人热情对老人尊敬,有着纯朴的品质。下面是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解析: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

苏曼莱克
苏曼莱克,是乌孜别克族的传统宗教活动,每年伊斯兰教教历的一、二月份举行。据说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届时,乌孜别克族人用麦粒碾成 粉,做成“阿里瓦”(一种甜面食)一类的饭食。这种食品必须由许多妇女共同制作,做完后以家庭为单位,全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食用被视为神圣之物的 “阿里瓦饭”。

圣纪节
又称毛吾来提节,圣纪节是语“冒路德”的意译,是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举行,相传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节日期间,各寺装饰一新,人们一大早就去寺听阿訇诵经、赞圣,讲述的生平事迹。

肉孜节
又叫“开斋节”,是乌孜别克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肉孜”是“斋戒”的意思,伊斯兰教教历9月为斋月,斋戒期间,凡成年教民每天只 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进两餐,白天绝对禁止饮食。至9月29日或30日看到新月的第二天为开斋节。老弱病幼、孕妇等可不守斋。节前每个乌孜别克族家庭都 准备了十分丰盛的食品,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节日期间人人身着节日盛装,相互拜访,走亲访友,互致赛抗木(问好),表示祝贺。的信徒日出以后还要到寺,举行集体礼拜。 肉孜节,国家规定乌孜别克等民族放假一天,欢庆佳节。

努肉孜节
是乌孜别克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每年阳历3月22日,乌孜别克族人民都要欢度努肉孜节,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和新的一年的开始。过努肉孜节时,乌孜别克族都举行一种称为“苏麦莱克仪式”的传统聚会,在农村,人们还要用麦苗熬制“苏麦莱克”粥。在熬制过程中,人们围成一圈,载歌载舞。熬好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将粥分发给大家。

古尔邦节
“古尔邦”一词系语音译,意为“牺牲”、“献身”,俗称“献身节”,又称“宰牲节”,该节日在肉孜节后七十天。在伊斯兰教义中相传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命他宰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对的忠诚,他惟命是从。正当伊卜拉欣准备执行时,深为感动,特派人送来一只羊代替。伊斯兰教根据这个传说,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规定每年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宰牲畜,祭祀。从此以后,就有了宰羊祭祀的古尔邦节。节日期间,家家户户收拾得干干净净,宰羊牛,做各种食品,馈赠亲友,款待客人,亲友、邻居互相邀请吃饭。乌孜别克族除了载歌载舞以示庆贺外,还举行体育活动,尽情欢乐。“古尔邦”节一般持继三天。

乌孜别克族的风俗惯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
 

节庆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 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牛羊炸油 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 每年春季,乌孜别克族还要举行“苏麦莱克”仪式,届时以村为单位,大家自带各种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锅熬熟后共餐。在此过程中,人们聚在一起进行歌舞 娱乐活动,预祝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礼仪
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均让长者先。骑马外出时若二人同行,则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男的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 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过去许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用毛巾擦干,不能乱甩。现除牧区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乌孜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调匙。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 乌孜别克族好客,对远道客人盛情款待。他们常用抓饭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点,否则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老年人吃饭时常用双手摸面作“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

服饰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贺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彩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帽子顶端和四边乡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做工精美,色彩鲜艳。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一种长度过膝的长衣,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长衣有两种款式,一种为直领、开襟、无衽,在门襟、领边、袖口上绣花边。信服上有花色图案,十分美观;另一种为斜领、右衽的长衣,类似尔族的"袷袢"。腰束三角形的绣花腰带,一般年轻人的腰带色彩都很艳丽,所穿领边、袖口、前襟开口处都绣着红、绿、蓝相间的彩色花边图案,表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老年人却爱穿黑色长衣,腰带的颜色也偏于淡雅。乌孜别克男女,传统上都爱穿皮靴、皮鞋,长靴外面还常穿胶制浅口套鞋,进屋时脱下套鞋,就可以不把泥土带进屋内,十分卫生。 乌孜别克妇女很会打扮自己,款式独特,美观大方。春、夏、秋季一般戴被称为“朵皮”的小花帽。青年女子戴色泽鲜艳的“朵皮”,并在上面罩一条明丽的花头巾。老年妇女戴古朴典雅、凝重端庄的素“朵皮”。 夏季,青年女子穿花团锦簇的连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时,在连衣裙的外面加上绣花衬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别具风采。相对而言,老年则喜欢宽大,褶多的衣裙,不过都是丝绸制成。 妇女的冬装更是华贵,富有西北风情。她们除毛衣、毛裤、棉、绒上下衣、呢大衣之外,还喜欢穿价格昂贵的狐皮,羔皮、水獭、早獭等裘皮上衣。再穿上一双高筒皮靴。显得身材更为修长伶俐。 乌孜别克妇女戴的首饰样式繁多,质料考究。金、银、珠、玉、绒、绢精工制成的簪、环、花,错落有致地戴在头上,再配上精美玲珑的耳环、金光闪烁的项链、戒指,那真是珠光翠影,大有时装模特的风范。


用餐时,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家庭人口多的人家,还分席用餐,一般情况下孩子和妇女要另设一席。过去许多食物都手抓食,因此饭前饭后都要洗手。现除牧区仍然以手抓食之外,大部分乌孜别克族都改用筷子和调匙。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

饮食
乌孜别克族的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这种土木结构的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图案形的壁龛,既美观又可存放什物,木柱上还雕刻有各种图案。取暖多用壁炉,也有在室内挖坑,将火炉置于坑内,烟筒伸出户外,坑上放木板,铺上毯子,可供坐卧。

乌孜别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为主。面食以馕最为常见,其做法与尔族烤馕方法大同小异,民间烤馕有油馕和肉馕之分。除油馕和肉馕外,还有窝窝馕、片馕等数种。

馕是主食,做法与内地的烤烧饼相似,是用面粉加淡盐水稍稍发酵后烤制而成。在面内可加入牛奶、清油、羊油或酥油,外脆内软,称为油馕。此外还有肉馕、窝窝馕、片馕等。

奶茶是乌孜别克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烧奶茶一般用铜壶或铝锅,先将茶水煮沸,然后加入牛奶烧煮,搅匀,待茶乳完全交融后,再加适量的食盐即成。饮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酥油或羊油、胡椒即可。乌孜别克族一日三餐中,早餐比较简单,多以切小块的馕泡奶茶。

抓饭是乌孜别克族最基本的一种主食。他们也爱吃大米,除去米饭、粘饭和米粥,还精于烹制有“十全大补”之誉的“朴劳”(抓饭)。如菜朴劳(粉条白菜、番茄、辣椒抓饭)、肉朴劳(羊肉丁、胡萝卜丁抓饭)、蛋朴劳(葡萄干、杏干抓饭)、克德克朴劳(酸牛奶抓饭)、阿西曼吐(包子抓饭)。

纳仁
“纳仁”饭由羊肉、面粉、皮芽孜为原料。做法是先将煮熟的肉切碎,盛在盘中,再加上皮芽孜,洒胡椒和酸奶,搅拌混合,浇肉汤即成。据说这是最珍贵的食物,一般只在节日或请客时才做。根据乌孜别克族的传统俗,用餐时,长者居
上座,幼者居下座。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擤鼻涕或者大声说话。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阿里瓦饭”。

建筑
乌孜别克族的禁忌很多。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有壮年妇女一人时,忌外人进家。大庭广众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裤。乌孜别克族特别注意饮水水源的清洁卫生,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猪圈、厕所,游泳、洗澡或洗涤衣物。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惯遵守伊斯兰教的要求,不食猪、驴、骡、狗肉。

禁忌
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畜禽肉及动物血。用餐时,严禁脱帽。不能在客人面前咳嗽、擤鼻涕或者大声说话。交谈时忌讳伸懒腰、打哈欠、挖鼻孔、吐痰、咳嗽、打嗝、放屁等。禁止在公共场所光着上身,不准仅穿裤衩、背心串门。不得在寺和墓地周围吐痰、呕吐、倒垃圾、泼脏水和大小便。

宗教
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祆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伊斯兰教对鸟孜别克族的致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
伊斯兰地毯是乌孜别克族全民性的宗教,经过长期的文化演进,今天,伊斯兰教已经渗透到民族世俗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民族文化的价值核心,伊斯兰教的禁忌和礼仪已经成为生活俗的一个组成部分。

婚俗
乌孜别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传统俗和礼仪。 乌孜别克族的家庭,大多数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小家庭,家庭成员一般不超过祖孙三代人,而且,三代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为数也不多,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几乎 没有。旧社会,个别的乌防备别克族富商和封建上层,也存在着一夫多妻的现象,按宗教规定,最多有娶四个妻子的,但是,绝大多数平民百姓,都是一夫一妻制的 家庭。按传统惯,男女青年结婚必须遵循先长后幼的原则,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乌孜别克族男女联姻要经过订婚、送聘礼和完婚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与其他民族比较,并无特别之处。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俗则体现在完婚阶段。 乌孜别克人结婚典礼惯于在女方家晚上举行。良宵之夜,灯火通明,女家必须以抓饭招待客人。结婚仪式之前,男女双方父母要媒人一起协商“讨休钱”,所谓 “讨休钱”,是结婚以后如果男方提出离婚时,男子必须付给女子的款项。对于乌孜别克族来说,离婚是相当可耻的。小两口恩恩爱爱过日子才是光彩的。因此,在 这个民族里,夫妻发生离异的现象,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惯是极少见的。不过,如果夫妻实在不能在一起生活而且离婚又是男方主动提出,当着女子的面说过“我不要你了”之类的话,那 么,女方不但可以带走自己的嫁妆,同时男方必须付给一定的“讨休钱”。讨休钱在婚礼举行前就商定好,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那种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男子 的一种限制和约束。 讨休钱商定之后,在阿訇的主持下举行结婚典礼。阿訇诵经,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结为伉俪。当一对新人都表明同意结合后,阿訇拿一块用盐水浸过的馕分送给新 郎和新娘各一块,这是婚礼中很有意义的一项内容。乌孜别克人珍视盐,认为盐可以加深夫妻感情,馕又是乌孜别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二者融为一体,象征 着新婚夫妇好像盐和馕一样永不分离,天长地久。

婚礼仪式举行之后,新娘随新郎及前来迎亲的客人去男家。 新娘被娶来后,还要举行“搬新娘”仪式。搬新娘是女家亲友来到男家将新娘接走,回到娘家。刚到身边的媳妇就被接走,似乎有点不尽情理,新郎无可奈何只好带 着礼物,尾随着新娘追到女家,献礼物以“赎回”新娘。按规矩,新郎再次来接新娘时,新娘要抱着母亲哭天嚎地,表示不愿意离开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慈母。而姑 娘的父亲,这时应为女儿祈祷,希望降福于自己出嫁的姑娘。新娘也哭了,新郎礼也送了,情也求了,父亲也祈祷了,这些形式过后,新娘便高高兴兴地跟新郎 回到婆家。 这时,新娘由女方德高望重的老年妇女或新娘的嫂子陪伴。当新郎“赎回”新娘时,男家早在院中点燃了一堆火,新娘绕火堆走一周后,踏着铺在门前的白布进入屋 内,以此表示新娘已结束了姑娘时代,从今以后将忠于火热的爱情,与夫君恩爱一生。www.yw11.com新娘进屋时,男家主人撒喜果、喜糖等,众人哄抢,表示恭贺新娘回来安居乐 业,早结喜果。然后,护送新娘的客人,除那位德高年迈的妇人留下外,其余皆在男家宾客的欢送声中返回。

按传统惯,乌孜别克妇女从结婚那天开始就必须戴上面纱(乌孜别克语称之为“赫瓦兰”或“帕兰结”,意思是将全身遮盖)。这种面纱的脸部那一块是用马鬃织 的,便于通风、透光。因此有人说,连苍蝇都很难看见乌孜别克妇女的脸。不过,现在揭下面纱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多起来了。

邓艾方老师

邓艾方老师

起名网起名专家

当代有名的风水大师之一,从事易学文化研究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易经传统文化的实践运用。可联系作者老师在线为您解答!

本文《乌孜别克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由“起名网邓艾方老师"发布,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https://www.yw11.com)
展开全文 展开按钮 免费咨询起名大师 1037位客户咨询
宝宝起名 姓名测试 大师起名 公司起名 店铺起名
姓氏:
出生时间:
姓名:
出生时间:
所在城市:
所在行业:
公司名字:
所在城市:
所在行业:
所在城市:
所在行业:

您的起名专家

平台认证 实名认证 职业认证
  • 林子翔大师

    林子翔大师

    中国姓名学十大权威专家之一、“起名网”创始人、中国易经协会荣誉会长

    很多人认为起一个名字只是三个字而已,怎么要这么贵,起一个名字花这么多钱值不值?起一个吉祥好名字不是简单的给你三个字,是通过对生辰、姓名学,生肖,星座、音形义等复杂的分析,反复筛选,综合平衡的过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诗词起名、音形义、姓名心理学分析,适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体含义解释,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页,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为让您收到一份满意的结果!

    免费咨询 找他起名
  • 赵平专家

    赵平专家

    国学周易世家传承人、中国顶尖祖传命理学专家、中国十大杰出命名策划师、著名易学咨询师

    起名是一门手艺活。文学素养及功底,决定名字的格调与意蕴;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学分析,助益孩子的运势与福分。周易起名是通过宝宝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为参考依据进行取名,同时又符合现代审美艺术,扬长避短,阴阳平衡,从而起到辅助人生运势的作用。而传统周易命理、数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难以掌握。一个真正符合命理数理的好名字,能够让人因名而贵、名扬天下。因此,起一个好名字,并不简单,也并非投机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无可复制,只属于一个特定的人。

    免费咨询 找他起名
  • 陈青语专家

    陈青语专家

    211名校博士、全球华人百佳姓名策划师、“起名网”首席命名官、被誉为“更懂年轻父母的姓名策划专家”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为孩子取一雅名,并以名字所蕴训勉之意,对其进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义。我致力于在音形义俱佳的基础上,结合国学、诗词等传统文化,赋予名字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更隽永吉利的寓意,给予名主更好的激励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学起名。用心起好名,好运伴一生。

    免费咨询 找他起名
  • 赵平专家

    陈清泓大师

    国学起名大师、起名网特邀专家

    陈清泓,陈大师,擅长宝宝起名、周易测名、命理咨询等。酷爱易学数理、八字命理、佛、道学说,精研《三命汇通》、《渊海子平》、《滴天随》等易学古籍,长于传统国学文化,开创一套以象法为主的命名体系,已为数万名客户服务,均获得一致好评。曾有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华易学》,多次受邀参加北京易学文化研讨会。

    免费咨询 找他起名

热门推荐

免费查询工具

出生时间:
出生时间:
输入汉字:
选择出生地
五行: 选择五行
笔画: 选择笔画
您的名字:
对方姓名:

相关文章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